语言表达个性化
打破句式工整性:AI 生成的句子往往较为工整,常见长难句和对称结构。写作时应将长句拆分成短句,每句不超过 20 字,例如 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程度已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” 可改为 “现在社交媒体很普及,青少年群体的渗透率超九成”。同时,避免使用过多排比句、比喻句等套路化句式,让语言更自然随性。
替换高频连接词:“综上所述”“由此可见”“首先…… 其次…… 最后” 等连接词是 AI 常用的,可将其替换为 “总结来看”“顺着这个思路”“话说回来” 等更具个性的表达,使论文过渡更自然。
融入口语化元素:适当添加一些口语化词汇,如 “其实呢”“说白了” 等,能让论文更具 “人味”,打破 AI 生成内容的冰冷感,但要注意控制比例,一般保持 70% 专业表述与 30% 口语化表达为宜。
论证逻辑多元化
调整段落结构:AI 生成的论文结构通常较为固定,如 “提出问题 - 分析问题 - 解决问题” 的三段论模式。可尝试将结论提前,开头先抛出争议点,中间插入反向论证,最后从跨学科视角收尾,使论文结构更灵活,如研究环保政策,可先提及当前政策实施中的争议点,再分析原因并给出结论,最后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交叉角度提出建议。
加入个人观点:AI 写作往往缺乏主观判断,论文中应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,如在分析部分添加 “笔者认为……”,在结论处指出 “本研究的局限是……”,在对比不同方法时表明自己的倾向,让论文体现出个人的思考和分析。
引用冷门文献:引用一些跨学科或争议性的文献,增加论文的独特性。这些文献可能未被 AI 广泛学习,不易被检测出 AI 痕迹,同时也能展现作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。
学术语言专业化
合理运用语态:避免全篇使用被动语态或主动语态,可在方法部分用被动语态,如 “实验数据被采集”,在结论部分用主动语态,如 “我们发现……”,使语言表达更丰富。
精准使用学科术语:参照本领域权威期刊的写法,规范使用学科术语。对于实验方法,应使用专业表述,如 “溶液” 可表述为 “三元溶剂相体系(乙醇:水: 丙酮 = 5:3:2,v/v)”,提升论文的专业辨识度,让检测系统认为这是一篇由专业知识储备的作者撰写的论文。
控制表述比例:保持学术语言的严谨性是关键,但也无需过于死板。可按照 70% 专业表述 + 30% 口语化表达的比例,让论文既符合学术规范,又读起来自然流畅。
文献引用规范化
采用正确格式: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引用格式,如 APA、MLA 等进行文献引用,确保格式准确无误。
选择可靠文献:亲自到知网、Google Scholar 等学术数据库中查找真实可靠的文献,避免使用 AI 随意编造的参考文献,同时仔细检查作者、年份、页码等信息,防止因小错误引起导师怀疑。
合理搭配文献:引用文献时,可遵循 “3 篇近五年新文献 + 2 篇经典老文献 + 1 篇反向观点文献” 的原则,既体现研究的时效性,又涵盖经典理论,还能展现对不同观点的关注。